尼路咖啡超越星巴克

作者:未知 來源:咖啡豆: 咖啡新聞 > 咖啡資訊 > 2025-01-24 07:22:02

 


雖然星巴克席捲全球,但是一家小公司,在英國與它競爭,不但沒有落敗,反而脫穎而出,資產回報率連續四年超越星巴克,店鋪擴張速度高達年均38%,股價三年上升15倍。原因就在於它貫徹了星巴克挖掘出的行業本質:“體驗消費”。
      原來小公司,如果透徹的掌握行業本質,一樣可以和巨頭展開競爭。這家公司叫尼路咖啡(CaffeNero),和星巴克一樣,它瞭解到,在富裕的時代,消費者不再傾向於“理性消費”,傳統的對於咖啡品質和性價比的追求,已轉化爲對咖啡館所提供的“體驗”以及“第三空間”的需求。星巴克( Starbucks)是全球最大的咖啡連鎖店,擁有10241家店鋪,連續十幾年銷售額增長20%,利潤增長30%,總市值高達264億美元。1998年,收購西雅圖咖啡,拓展英國市場。傳統的英國人有着悠久的下午茶傳統,但星巴克改變了一切!
      1997年至2000年,英國咖啡店市場增長率爲,55%,2000年超過茶,佔熱飲市場價值的51%。英國本土原有三家實力比較強的連鎖咖啡店,它們是1971年開業的咖世家(Costa Coffee),1995年開業的聯合咖啡(CoffeeRepublic),以及1997年創辦的尼路咖啡。
      在這三家本土咖啡店中,尼路咖啡表現突出。2004年和2005年連續兩年,被《商業週刊》選爲歐洲成長最快的20家企業。2001年至2006年,尼路咖啡店鋪的數量,由61家增至285家,擴張速度高達年均38%。
      比較英國連鎖咖啡市場佔有率,星巴克佔27%,咖世家18%,尼路咖啡13%,剩下的42%是其它咖啡店。雖然尼路目有咖啡店。雖然尼路目前的佔有率尚未超越行業巨頭和老牌競爭對手,但它只用不到10年時間,就幾乎達到了咖世家30餘年的成效。
      而尼路咖啡的股價,2003到2005年的三年間,竟從17英鎊每股上升至260英鎊,升幅達15倍。
      星巴克和尼路咖啡都在英國市場取得成功,是否有什麼祕訣?他們都掌握了品牌連鎖咖啡業的“行業本質”,那就是“體驗”(Experience)。
      什麼叫做體驗?體驗有那麼神奇麼?
      英國是世界上知名的發達國家,據數據顯示,國民生活中“非必需開支”大大增加,說明英國人越來越最求享受。也就是說,英國國民開始想“體驗”一些他們原來所不曾體驗的東西,他們想要進行“體驗消費”。
      我們來看咖啡增值的全過程:當咖啡從原嚴地被當作貨物販賣時,他的價格是每磅15英鎊左右;等到了工廠被包裝成商品時,他的價格已經是一杯1英鎊左右了;如果到咖啡店中販賣,價格會翻2-3倍,變成每杯2-3英鎊。
      咖啡從單純的貨物到達咖啡店,身價已翻了好幾番,但是,如果咖啡能讓客戶體驗到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,那麼它的價格可以達到每杯5英鎊甚至幾十英鎊。
      當咖啡是貨物時,他的價值就體現在基礎價值上,也就是貨品價值。
      等咖啡被包裝成商品,商品的包裝和品牌都爲咖啡增添了附加價值,它的價值已經不僅僅是貨品價值,而是商品價值了。
      等咖啡到了咖啡館裏,服務爲咖啡添加了更多的附加價值,咖啡的價值更多體現在服務上。
      等到咖啡可以讓人體驗到全新生活方式的時候,那麼前面所提到的所有附加價值都不再重要了,“體驗”兩個字就足以給咖啡全新的詮釋,使它的價值得到前所未有的放大。
      品牌連鎖咖啡店,正是發現了“體驗”所蘊含的巨大附加價值,從而通過“體驗”對咖啡進行增值,獲取豐厚利潤。“體驗”現在已經取代了價格、質量、服務,成爲了咖啡零售業的核心競爭力!
      三種體驗
      連鎖咖啡店中的體驗,是由哪些元素組成的呢?主要分爲以下三種:感官體驗,情感體驗和行動體驗。
      感官體驗
      感官體驗重在“感官享受”,我們不妨以尼路咖啡爲例,以一個顧客的視角,從迸入的那一刻開始,分析這種感官體驗的過程:
      尼路咖啡獨具一格的店面裝修風格,極具眼球效應,使路過的人產生一種想要駐足領略一下店內風情的衝動。而這些路人正是品牌連鎖咖啡店潛在的消費者。尼路咖啡通過獨特的外部裝修,爲潛在顧客提供了視覺體驗,增強了自己的吸引力。
      當顧客進入尼路咖啡之後,典雅的裝飾,舒適的環境,充滿藝術感的海報,精心陳列的商品,這一切的一切,無不讓顧客駐足、流連。尼路咖啡通過黑、白、藍三種主色調的裝飾,傳達出一種溫暖、快樂、溫馨、舒服的視覺體驗。
      尼路咖啡從早到晚都在播放各種不同風格的音樂,並不時有歌手現場表演。當顧客在座位上等咖啡的時候,悠揚的音樂已讓你心曠神怡,享受到聽覺體驗。
      等到咖啡送上,先是一陣醇香,令顧客癡迷,緊接着將守咖啡送入口中,細細品味,咖啡的醇香和醇美交織,給顧客帶來嗅覺和味覺的雙重體驗。
      從顧客進入尼路咖啡,到也坐下品嚐咖啡,整個過程可能不過短短几分鐘,但尼路咖啡從視覺、聽覺、味覺和嗅覺上,爲顧客提供了全面的感官體驗。
      英國最近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,顧客認爲一個好的咖啡店最應具有的條件,依次爲:咖啡質量(32%)、服務態度(20%)和店內裝璜(18%)。
      在這三個最主要的條件中,咖啡質量和嗅覺、味覺體驗有關,店內裝璜和視覺體驗有關。所以我們發現,有50%應具有的條件和感官體驗具有直接聯繫。由此可看到,顧客對於感官體驗是多麼敏感。
      情感體驗
      情感體驗當然是和顧客的情感相關聯的。在討論“情感”之前,我們先看看品牌連鎖咖啡店的顧客都是哪些人。
      英國一項調查顯示,在品牌連鎖咖啡店的消費者中,近半數爲學生,近四成爲白領階層,這兩個主要的消費羣體,已經涵蓋了所有消費者的90%。
      這兩種羣體有沒有共同點呢?
      學生和白領階層都受過良好的教育,講求生活品位,同時富有文化氣息。這些特點導致他們在進行消費活動時,感性的成分往往大於理性成分,即是說,他們在消費時,往往容易受到情感的影響。
      著名營銷心理學家赫米特指出,發生在消費期間的情感,是最強烈的。
      著名消費符號學家星野克美在其著作中也提出:消費者已不僅限於“物的消費”這一經濟的行爲,更轉化爲有關產品的感性和意象的消費行爲。
      我們不妨想象一下,當你坐在充滿浪漫氣氛的咖啡店中,端着一本自己心儀的書,聽着美妙的音樂,品著醇香的咖啡,那會是怎樣的一種感受啊,你又是懷着怎樣的一種心情進行這一切的呢?
      毫無疑問,你的心情放鬆而愜意,你可以不用理會咖啡店以外的凡塵俗世,只要在咖啡店裏放飛心情,靜靜享受。
      有調查顯示,有37%的消費者表示,第一次迸入連鎖咖啡店的目的,是爲了放鬆心情。
      其實咖啡店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充滿人文氣息和感性享受的場所,歐洲許多知名的畫家和文學家都喜歡在咖啡館進行藝術創作。梵高有兩幅名畫與咖啡館有關,狄更斯也在咖啡館中,寫下不少不朽的文學名著。
      爲什麼咖啡館會成爲藝術家們創作的天堂呢?因爲咖啡館能提供一種別處提供不了的閒適的氣氛和情調,能夠讓藝術家們在這種氣氛中,發揮最大的想象力和創造力。
      可見早在幾個世紀以前,咖啡館的情感體驗就已經產生了,只不過品牌連鎖咖啡店繼承了這種寶貴的體驗,並且把它通過強化之後的感官體驗表現出來。
      情感體驗之所以能夠產生,和連鎖咖啡店全面的感官體驗是密不可分的。“咖啡的香氣”,“輕鬆的氣氛”,“文雅的裝飾”,正是這些感官體驗中所強調的元素交織,引發了消費者的感性思考,激發了消費者的情感體驗。所以說,感官體驗和情感體驗是密不可分的。
      那麼情感體驗是否能得到消費者的認同呢?一份消費者報告顯示,消費者對品牌連鎖咖啡店有如下體會:“覺得和門市外污染的空氣不同,有一種與世隔絕的的感覺。”“有咖啡味會讓我想坐久一點。”“心情不好的時候會想去喝咖啡,當咖啡喝完時,煩惱也就忘光了。”“在這裏我可以有自己思考的空間。”
      這些都是消費者自己的心聲,看來消費者已在不知不覺中,融入了連鎖咖啡店提供的情感體驗,並因此感覺非常享受。
      行動體驗

      所謂“行動體驗”,是指一種“生活形態”的體驗,是一種互動的體驗。
      品牌連鎖咖啡店,要扮演的是“第三空間”。而“第一空間”和“第二空間”指工作場所和生活場所。第三空間,對顧客來說,是一個舒適的社交聚會場所,就像另一個“起居室”,既可以會客,也可以獨自在這裏放鬆身心。連鎖咖啡啡店的主要顧客——學生和白領階層,追求時尚和新潮,同時天天面對着強大的升學和工作壓力,十分需要精神安慰,需要有一個能令自己放鬆和擺脫煩惱的場所,連鎖咖啡店正好迎合了他們的心理需要,所以有人稱它是都會中的“療傷綠洲”。
      根據英國當地的社會學研究,顧客最常在咖啡店從事的消費活動,排名前兩位的竟然分別是,休息、放鬆心情(33.5%),打發時間(23.5%)。我們發現竟然有超過50%的人到咖啡店是漫無目的的,說明顧客對行動體驗的需求有多麼強烈。
      行動體驗的產生,很大程度上根植於顧客對咖啡連鎖店情感體驗的需求,所以我們可以發現在整個體驗的過程中,感官體驗、情感體驗和行動體驗其實是密不可分,環環相扣的,正是這三種體驗交織配合,爲顧客創造了一個最好的體驗過程。
      那麼體驗到底有多神奇呢?有調查結果顯示,連鎖咖啡店中的消費者,有33.5%並沒有喝咖啡的習慣!這說明消費者來到連鎖咖啡店,是想獲得某種他們所期待的體驗,而不是咖啡本身口而連鎖咖啡店僅僅靠“體驗”,就拓展了近50%的客戶羣!
      消費者多是非理性的

      最後,我們不妨來對比一下“傳統消費”和“體驗消費”。
     “傳統消費”中消費者是“理性的決策者”,在不同的市場,依據重要性考慮功能,評估產品性能,並且以最大的全面效益,對商品作出選擇。
      與傳統消費不同,“體驗消費”的焦點是“消費者的體驗”,用知覺的、認知的、情感的、行爲的價值來取代功能的價值。在消費過程中,消費者不僅是“理性的決策者同時也受到感性的驅策消費者想要的是娛樂、刺激、情感衝擊,以及有創意的挑戰。
     值得重視的是,消費者往往是非理性的。有研究指出,人的大腦總是偏向於情感,而不是理智。哈佛商學院的傑拉德教授(GeraldZaltman)最近一項研究表明,有95%的消費者對產品或品牌的認知,存在於潛意識裏。這說明了什麼呢?說明消費者在進行購買行爲的時候,會潛意識地受到情感的影響。
      還有研究結果表明:70%以上的消費者行爲是衝動性消費。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就是,當你去超市,結賬時你所買的東西一般要比你預計想買的東西要多。而消費者在消費時,往往對非理性的成分認識不深,以爲自己是理性消費者。其實非理性消費現象,遠比我們想象得嚴重,只是自身意識不到而已。正因爲消費者是非理性的,品牌連鎖咖啡店纔可以不去理會價格、分量、質量這些在傳統競爭中最主要的因素,而用“體驗”直接俘虜消費者!
      忽視“感性消費”“羅多倫”的沒落
      消費者到底是理性動物還是感性動物?商家經營的真諦究竟在於以質量價格爲核心的理性模式,還是以體驗感受爲主體的感性模式?日本咖啡巨頭羅多倫的沉浮,給這一問題作出了很好的詮釋。羅多倫公司由鳥羽博道於1962年創建,最初只是經營咖啡加工業務。1980年,在東京創立日本首家自助式連鎖咖啡店。這之前,咖啡在日本仍屬奢侈品,而光顧咖啡店,是一項顯示身份及地位的高端消費。羅多倫打破了這一局面,推崇“爲了人們的輕鬆與活力”之經營理念,在店內營造了一種輕鬆休閒的氣氛。同時,羅多倫以誘人的低價策略,搶佔了巨大的市場份額。在羅多倫喝一杯咖啡,只需要大約200日元,加上小食,人均消費額也不過300日元。而當時在其它咖啡館中,一杯咖啡至少300到500日元,人均消費額也達1000至2000日元。這相差幾倍的價差,成爲了羅多倫最主要的竟爭優勢。羅多倫迅速成長爲日本第一的品牌連鎖咖啡店,至2005年,羅多倫在全國擁有店鋪1424間,其中直營店268家,加盟店1156家,凡乎佔據了每個城市的中心和交通樞紐位置,在每一個大的地鐵或車站都可以見到羅多倫那黑底黃條的醒目店標。由於採取低價策略,即使處於日本90年代開始的經濟衰退中,羅多倫依然保持年均13%的銷售增長,銷售額由1999年的35000百萬日元升至2003年的55000百萬日元。然而,1996年開始,羅多倫在日本的霸主地位受到了強有力的挑戰。這一挑戰,正來自於席捲全球的星巴克熱潮。日本星巴克由日本的Sazaby集團公司和美國星巴克各出資50%,於1996年組建。公司的運營由Sazaby公司的老闆角田雄二主持。當星巴克剛開始在日本市場發展時,面對的是鋪天蓋地的羅多倫和被其低廉的價格寵壞的市常雖然如此,星巴克並沒有放棄自己的陣地,與羅多倫打價格戰。星巴克的咖啡定價,與羅多倫爲代表的自助連鎖咖啡店相比,可算是高高在上。平均一杯咖啡定約300日元,比羅多倫高出50%,人均消費超過500日元,也比羅多倫高出60%。然而,這種相對的高價,並不能阻擋星巴克在日本的迅猛發展,銷售收入以100%左右的比率增長,由1996年的4424百萬日元,升至2000年的54599百萬日元。星巴克的店鋪數量也在飛速擴張,僅2003年一年就開了100家,到2005年總店數達551家。星巴克與羅多倫的策略,除了價格,在其它很多方面也呈現出明顯不同。通過2006年日本一份針對全國咖啡館的網上調查報告,我們可以對這兩個品牌的策略有個大致認識。這份調查報告訪間了日本不同地域不同年齡的約7000個對象,對日本國內的所有的咖啡店進行了調查,其中集中針對最受歡迎的四家咖啡店(星巴克,羅多倫,舊式的咖啡館和另一家日本本土自助式連鎖咖啡店託利)進行了更詳細的研究。這份調查指出,在最喜歡羅多倫的人中,超過半數是因爲它的價錢。羅多倫超過同業的方面,還有小食的口味。而最多人表示,喜歡星巴克是因爲它的咖啡口味,滿意度達到63%,星巴克店內氣氛得分最高,滿意度達到44%。而羅多倫這兩項的得分,均爲同業最低。
      由此可見,星巴克以氣氛和咖啡取勝,而羅多倫則靠價錢和小食。爲了更清楚瞭解兩者的策略差別,我們比較一下星巴克和羅多倫的氣氛及小食。
      首先是店內氣氛。同樣是自助式咖啡店,兩間店卻給人以截然不同的感覺。羅多倫和星巴克平均一間店面,佔地都是30-50平方米,但羅多倫卻通常設有40-60個座位,星巴克則通常只有20-30個座位,相差一倍。羅多倫的桌椅擺放擁擠,座位之間只有一些縫隙,這也間接導致了店內環境嘈雜。於是,顧客在星巴克寬敞安靜的環境裏,可以遊哉遊哉地享用咖啡打發閒暇時光,而在羅多倫只能受到快餐廳式的待遇。
      同時,每一家星巴克都很重視店內裝潢,講求風格和氣氛。而羅多倫因爲是加盟店,沒有獨特統一的風格,多數店面採用快餐店的簡約裝修,並不會對整體環境加以特別關注。
      除此之外,每一家星巴克店內都會設吸菸區和禁菸區,務求保證整體環境的清新整潔。而絕大多數羅多倫都沒有這種設置,有時店內雲煙繚繞,不免趕走一些女性顧客。
      環境之外,我們再來看看羅多倫的小食策略。羅多倫的小食以漢堡和熱狗這些主食爲主,分量足,口味也受到相當好評,而且價格相當之便宜。
      然而,如果將羅多倫與麥當勞及星巴克作比較。可以看到,在食品種類上,羅多倫與星巴克相去甚遠,反而與麥當勞更爲接近。至於價格,如果將分量也納入考慮範疇,羅多倫比星巴克便宜不少,與麥當勞在同一價位。
      同時,作爲咖啡店,羅多倫的菜單的最醒目、佔據空間最大的部分卻都是小食。由此,可推測出,羅多倫事實上並不以真正想喝咖啡的客人爲目標,而是類似於麥當勞,更多地以需要食物填飽肚子的“飢餓型顧客”爲主要市常從這個意義上來說,羅多倫實質上是一間快餐式的咖啡店。
      綜上所述,羅多倫一方面採取低價策略,另一方面提供物美價廉的快餐式小食,通過“理性方式”捍衛霸主地位。而星巴克則一方面保持着高端的姿態,另一方面則苦心營造店內環境氣氛,販賣着休閒和浪漫,用一種更加“感性的方式”來開拓市常
      那麼,理性和感性,孰勝孰負?
      先來看消費者的反潰2006年的網上調查報告表示,受訪者中曾經光顧過星巴克和羅多倫的人數比例分別爲82.8%和80.5%,相差無幾。
      受訪者中表示最喜歡的咖啡店是星巴克的人有38%,而羅多倫卻只有21%,比星巴克少了17個百分點。
      事實證明,羅多倫的低價並沒能幫它爭取到更多顧客,如果考慮到比星巴克多一倍的店鋪數量,事實上羅多倫平均每家店鋪的顧客數量是少於星巴克的;而在這些到訪過的人中,真正喜歡羅多倫的人數又更加少於星巴克。可見,顧客對羅多倫的這一理性策略是缺乏認同的。
      再來比較一下兩家公司的銷售額。2005年全年,星巴克日本境內平均每家店鋪的銷售收入達11285萬日元。而羅多倫僅爲4656萬日元,約爲星巴克的l/3。羅多倫的低價策略不止沒能幫助它實現薄利多銷,反而縮小了它的盈利空間,導致整體收入遠遠落後於星巴克。
      隨着日本經濟逐漸好轉,羅多倫的理性消費模式受到更嚴峻的挑戰。當人們收入增加後,會趨向於從理性走向感性,迫求更高的情感和精神享受。
      羅多倫的銷售收入增長正反映了這一趨勢。伴隨2002年開始的經濟復甦,羅多倫的收入增長自2003年開始明顯放緩,利潤率也有所下滑。1998到2002年收入平均增幅13%,而2003到2006年這三年的增幅僅爲3%。
      另一方面,羅多倫的股市表現也令人失望。2002年,羅多倫的股票價格暴跌。自2003年初開始,日經指數開始穩步上揚,但羅多倫依然停滯不前,股價並沒有隨大市的好轉而上升。
      羅多倫的沒落,證明了咖啡連鎖業的本質——“體驗至上”。顧客是非理性的,他們願意花費高過咖啡本身價值的價錢,來購買咖啡之外的情感及精神上的滿足。在這種需求的驅動下,單純的低價策略是行不通的。
      違背行業本質“體驗增值”,聯合咖啡失敗
      那麼違背行業本質“體驗”,又會有什麼後果呢?我們來看聯合咖啡的例子。
      聯合咖啡是英國三大本土連鎖咖啡店之一,擁有輝煌的過去。在1999年佔有英國市場8%的份額, 2005年竟然低於2%。
      什麼使聯合咖啡深陷危機呢?原因有二:第一,盲目擴張;第二,錯誤轉型。
      先來看看盲目擴張帶來的後果。聯合咖啡在2001年底,用860萬英鎊買下上好咖啡連鎖店30家分店。然而,欲速則不達。聯合咖啡創始人SaharHashemi表示,“大家對我們擴張速度的期待,遠高於對利潤的重視。而收購新公司的債務成本遠高於管理層的想象。”聯合咖啡的資產負債率2005年高達242%,遙遙領先於負債率不足100%的尼路咖啡、咖世家以及星巴克。
      再來看失敗的原因之二,錯誤轉型。聯合咖啡成立的最初目的,是提供客戶享受及體驗。但是隨着競爭者越來越強大,同時又急於解脫債務,於是便將轉型的想法付諸行動。
      2003年,聯合咖啡從體驗型的咖啡店,變成了以賣快餐熟食爲主的咖啡店。試想一下一邊啃麪包熟食一邊喝咖啡的情景,目標客戶羣自然從“感受型客戶”變成了“飢餓型客戶”,咖啡店的氛圍和體驗型功能被完全改變了。
      這一轉型違背了行業本質,導致虧損連連。2004年虧損約170萬英鎊,2005年虧損140萬英鎊,2006年虧損145萬英鎊。正因爲它擴張過速,又違背了行業本質,才墜入年年虧損的深淵。不要忘記,聯合咖啡當年也曾是英國本土咖啡連鎖三強之一啊!
     聯合咖啡的股價,也有力地證明了這兩大失。2002年至2003年股價一路下滑,從最高每股9英鎊跌至不到2英鎊。2003年至2006年,股價表現平平,儘管大幅出售資產,仍乃始終在每股1至2英鎊之間徘徊,難復當年之勇,證明轉型是違背行業本質的。總結這兩大錯誤,聯合咖啡敗得有理。
      尼路咖啡,完美演繹行業本質
      憑藉着巨人星巴克發掘出的行業本質,初出茅廬的尼路咖啡,能從大哥大手中搶走市場份額嗎?
      答案是暫時不能,而且這也絕不應是尼路咖啡的短期目標,畢竟一個初出茅廬的新秀與行業的締造者之間的差距還是巨大的。那麼,站在巨人肩膀上是否意味着給巨人做小弟,亦步亦趨呢?尼路咖啡的眼光絕不僅限於此。
      英國著名諮詢公司Allegra對英國連鎖咖啡業作的客戶滿意度調查,揭示了它的野心和潛力(調查對象爲尼路咖啡,星巴克和咖世家):在咖啡質素,壞境氣氛,服務質素,食物質素,清潔整理和物價比等六項排名中,尼路咖啡均獲第一名,力壓行業巨頭星巴克與本土老牌名店咖世家。
      在其它多項財務表現上,尼路咖啡也是十分搶眼。尼路咖啡2001年上市以來的股價升幅,遠高於競爭對手星巴克,營業收益率也達到7.8%,超過星巴克,反映了尼路咖啡的盈利能力隨着擴張形成的規模效應而不斷提高。
      正是有這樣優異的財務表現爲基礎,尼路咖啡創始人福特先生髮出這樣的豪言壯語:“尼路咖啡可以在三個月內使其任何新開的分店贏利。”
      體驗差異化:獨特的意式咖啡文化體驗
      尼路咖啡在運用“體驗消費”的行業本質之外,將體驗差異化是其成功的第二個重要因素。“體驗經濟理念”的原創者派恩和吉爾摩認爲:“設定主題是創造體驗的關鍵。體驗如果沒有主題,消費者就抓不到主軸,就很難整合體驗感受,留下長久的記憶。”尼路咖啡以提供純正的意大利咖啡文化爲主題,爲顧客提供了獨有的體驗,並因此獲得了巨大成功。
      意大利咖啡是世界上最高品位的咖啡,咖啡文化在意大利是最濃厚而根深蒂固的。據說當年星巴克總裁舒爾茨創業之時,亦曾前往意大利取經,當時意大利咖啡文化意蘊之豐富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星巴克的體驗營銷也是受到了它的啓發。
      尼路咖啡( Caffe Nero)在意大利語中是“黑咖啡”的意思,而“黑咖啡”是最純正,沒有任何添加的咖啡,選攙這樣的名稱無疑是在顯示自己的純正和高貴!而商標設計也全部採用意大利文,其中的英文部分也是爲表明自己的身份,強調“意大利咖啡文化”。這樣的標誌可以引起消費者的好奇心,同時也標榜與大行其道的美國消費文化不同,提供的是純正的意大利咖啡,提供獨特的體驗。尼路咖啡的意式風格,是通過其高雅的店面設計以及精心提供的食品服務來實現的。尼路咖啡的店面風格多樣化,沒有任何兩間的店面設計完全一樣,每間店鋪都有一種新鮮感。但整體上以歐式建築爲主,呈現地中海風情。相比之下,其竟爭對手聯合咖啡以及咖世家的店面設計缺乏匠心,均採取千篇一律的快餐式店面設計,顯得比較僵化。行業巨人星巴克則是有着自己的全球統一風格,但是針對周圍建築物或環境的不同,會作出相應的調整。在店內裝修方面,重視體驗的尼路咖啡,與以咖啡質量爲先的咖世家也有着不小的差異。咖世家採取的是與麥當勞接近的快餐式風格,而尼路咖啡則大量採用拱頂雕花作爲裝潢元素,更爲典雅。店面作爲顧客最直觀最優先的體驗,無疑是連鎖咖啡告應當重視的一個方面。尼路咖啡高檔的裝修風格以及多元化的店面設計,凸現了自已的意式風格成功實現了差異化。
      豐富的意式食品體驗
      食品服務,佔尼路咖啡銷售額的35%,這使尼路咖啡的人均消費額較高,店面營業額也高於星巴克、咖世家等。
      尼路咖啡提供70多種食品,包括三明治、餐湯、甜點、意大利麪、蛋糕、色拉等,顧客可以一整天在尼路咖啡享受不重複的美食,其中很多是極具特色的意大利食品。
      爲確保食品的高質量,尼路咖啡與英國項級食品供貨商——DBC食品服務公司建立長期合作伙伴關係,負責食品的製作及運送;歐洲知名的塑料容器商RPC布萊克本,則爲尼路咖啡量身定製容器,方便外帶餐湯進行微波加熱並保留原味。
      表面上看,食品只是咖啡連鎖店提高店面營業額的輔助工具。尼路咖啡爲何如此投入?
      原來食品在意大利文化中有着相當重要的地位,它不僅是供人充飢,更多被認爲是“精神食糧”。因此,尼路咖啡提供的小食,也絕不僅是爲了供顧客充飢,而是提供“意大利文化的體驗”,通過食品業務使自己差異化。
      這種體驗得到了顧客叭認同,尼路咖啡獲得年度咖啡店最佳三明治賣家獎項。
      尼路咖啡食品業務的優異表現,和對整體業務的推動,得到了同業重視,紛紛在食品業務方面大功夫。
      行業巨頭星巴克,最初僅將小食作爲廉價促銷手段,花樣品種上並無心思,而如今已將食品業務納入全球戰略的重點,食品項數高達40多項,銷售擬到了整體業務的三成。但是,星巴克的食品業務缺乏相應的主題引導,爲消費者提供體驗的效果也不及尼路咖啡。
      前文也提到聯合咖啡的業務比重,但將目標顧客由體驗型轉換爲充飢型,與自身品牌連鎖咖啡形象有衝突,前景卻並不樂觀。與尼路咖啡強調體驗的食品服務相差很遠。
      選址市中心,抓住感性顧客
      有了很好的主題及內容,讓顧客方便而快捷地到達,則成爲另一成功要素。對經營連鎖店而言,選址策略可謂整個經營策略的重中之重。沃爾瑪創始人山姆沃頓曾對沃爾瑪的成功作出總結:“連鎖經營成功的關鍵有三個,一是選址選址,二是選址,三還是選址。”一個高明的選址策略,帶來的不只是客流量,更是建立品牌形象、實現體驗的強大保證。尼路咖啡選址的核心在於兩個方面,以市中心爲發展核心,搶佔周邊二三線城市。尼路咖啡的發展核心,在於搶佔市中心的黃金地段。尼路咖啡在倫敦市中心地區擁有超過30家店鋪,佔了它在英國總店數的約11%,倫敦總店數的約40%。然較咖世家年輕了26年,店面數量也只有咖世家一半多一點,尼路咖啡在倫敦市中心的分佈數量及密,卻比咖世家佔有顯著優勢。
      由此可見,尼路咖啡對市中心地帶的進攻,可謂有效並且迅速。面對高額地租不惜工本,利用收購兼併合作,在短短的10年間,在市中心奠定了基矗
      爲什麼尼路要這麼執着堅定地以市中心作爲自己的發展核心呢?
      原因之一,自然在於市中心的客流量,而更要的原因在於,要爲行動體驗營造恰如其分的環境。尼路希望力造一片“工作場所”和“生活場所”之外的“第三空間”,讓顧客於不經意間,投入到路所營造的文化、情感、感官的享受中去。這樣做,所需要的最重要的要素即爲便利。所謂“第三空間”,就是人們在繁忙的空隙,打發閒暇鑑的去處,依賴於顧客無目的性行爲模式。試想如果缺乏了便利性,那麼顧客的這種行爲模式也就沒有了隨意性,顧客從漫無目的的“感性消費者”轉而變爲了帶有某種目的的“理性消費者”。然而,咖啡店的利潤,實際上是在“感性消費模式”下實現的“體驗增值”部分。那麼,這種便利性是爲誰服務的呢? 這取決於“第三空間”的服務對象——學生和白領。這兩者中,由於學校都坐落在市區內不同角落,學生相對分散。尼路雖然在學校等學術機構附近設有網點,但畢竟分散廣度太大,不具有有針對性。而市中心則不同,作爲辦公樓和商業中心的聚集地,這裏也是追求體驗、情感細膩,同時又對價格敏感度偏低的白領女性的集散地。這些白領,在工作繁忙的間隙,常常都需要一個“第三空間”帶她們暫時走出工作壓力,享受幾分鐘到幾個小時的悠閒時光,避開一切煩惱,與同事或朋友進行輕鬆的交談。而等這一自我放鬆的時間結束後,她們又會重新投入到工作軌道中。她們一方面有極大的體驗消費潛力,另一方面由於工作繁忙也對便利性要求相當高。因此,爲了能成功地接近這一羣心理需求旺盛的白領,爲了打造“第三空間”,在體驗上實現飛躍式增值,尼路咖啡制定了這個簡單明瞭的選址策略——“佔領市中心”。但是,市中心作爲實現體驗的突破點,自然成爲兵家必爭之地。行業巨頭星巴克以雄厚的資本和國際知名的品牌影響力,一早就以地毯式攻勢在倫敦市中心鋪開了自己的連鎖網,其網點數遠遠超過尼路咖啡。
      面對這一強勁的攻勢,尼路咖啡是否甘居人後呢?
      搶先進入二三線城市
      答案當然是否。尼路咖啡選擇以另一種姿態迎接挑戰——由敵人的後方攻入。
      事實上,尼路咖啡除了在倫敦市中心極力擴張之外,另一項策略,就是比競爭對手更早地進入二三線城市,建立後防基地。
      據我們粗略統計,尼路咖啡已經登陸而星巴克還尚未進入的二三線城市約有20個左右。這些城市雖然人口和商業規模不及倫敦、伯明翰等大城市,但消費力仍然不可小覷。比如倫敦南部城市蘭卡斯特,人均收入達21,427英鎊,甚至高過老牌工業城市曼徹斯特。
      在進駐這些城市的過程中,尼路咖啡依然堅守市中心原則,雖然由於資源限制,每個城市都只有一兩家店鋪,但都坐落在城市的心臟部位。
      尼路咖啡通過這些店鋪,在這些尚未被“星巴克式”的咖啡文化滲透的地區,率先樹立意式咖啡文化和影響,奠定體驗基調,擴張自己的“第三空間”。
      對中國咖啡連鎖業的啓發
      尼路咖啡選址精準,圍繞“第上空間”和“行動體驗”這一核心價值,以較少的店鋪取得出人意表的成效。資產回報率從2001年中期開始,就超越了行業巨頭星巴克,
      2005年更是達到了2.21,在三家最主要的品牌咖啡店中遙遙領先。
      這完全歸功於尼路咖啡更高效的投資策略和獨到的市場眼光,以及更重要的指導理念——體驗。
      中國咖啡連鎖業存在巨大市場空間。1998年起中國的人均咖啡消費量正以30%的速度逐年遞增。國際咖啡組織(ICO)運營部主管巴勃羅迪布瓦認爲:“中國將成爲世界上最大的咖啡消費市常”
      同樣是面對巨人星巴克,許多中國企業模仿它的品牌。如”青島星巴克咖啡餐飲有限公司”想要直接借用巨人的影響力,堂而皇之地用星巴克的名字和色調極其相近的商標,結果被判停止對“星巴克”商標權的侵害,並賠償50萬元。
      其實,星巴克真正價值不在於品牌,而是對行業本質的把握以及成功的商業模式。同是“抄用”,尼路咖啡技高一籌,取用星巴克的成功模式,抓住行業本質,配合獨有的經營策略,形成差異化,在競爭中脫穎而出,取得巨大成功。

 

(責任編輯:獅子座)

前街咖啡已可在Tmall選購,60種來自世界各地咖啡豆,新鮮烘焙 24H發貨。

 

Tmall link:https://qianjieshipin.tmall.com

或直接在淘寶搜尋 「前街旗艦店」

關注WECHAT公衆號,閱讀更多精品咖啡豆知識

2014-04-27 22:02:42 責任編輯:未知

單品咖啡

常見的咖啡產區

非洲產區

埃塞俄比亞咖啡- 耶加雪菲咖啡- 西達摩咖啡- (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曬)-

肯尼亞咖啡- 盧旺達咖啡- 坦桑尼亞咖啡-

亞洲產區

曼特寧咖啡- 黃金曼特寧- 雲南小粒咖啡-

美洲產區

哥倫比亞咖啡- 巴西咖啡-

中美洲產區

危地馬拉咖啡- 哥斯達黎加咖啡- 巴拿馬咖啡- 翡翠莊園紅標- 藍山咖啡-

本站推薦: 卡蒂姆咖啡豆| 季風馬拉巴咖啡| 牙買加咖啡| 西達摩花魁| 耶加雪啡咖啡| 埃塞俄比亞咖啡| 耶加雪菲咖啡| 巴西黃波旁咖啡| 巴拿馬水洗花蝴蝶| 尼加拉瓜馬拉卡杜拉咖啡豆| 羅布斯塔咖啡豆特點|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特點| 巴西摩吉安納咖啡| 巴西咖啡豆風味特點| 烏干達咖啡豆風味| 西達摩咖啡豆特點| 後谷咖啡雲南小粒咖啡| 埃塞俄比亞紅櫻桃咖啡| 哥斯達黎加塔拉珠咖啡| 單品摩卡咖啡豆的特點| 盧旺達單品咖啡| 布隆迪咖啡風味| 哥斯達黎加咖啡黑蜜口感| 巴拿馬卡杜拉咖啡| 巴西喜拉多咖啡特點|

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(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)

更多推薦

更多資訊

關注我們

  1. 關於我們
  2. 商務合作
  3. 推薦計劃
  4. 投稿登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