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未知 來源:手衝咖啡: 咖啡知識 > 咖啡技術 > 2024-11-24 04:54:52
1、能打發好的奶泡:是否能打出高品質的奶泡,將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拉花的好壞,尤其對於剛開始學習拉花的朋友們,奶泡打好了,拉花也就成功了一半。拉樹葉通常是在拿鐵咖啡中(當然,這個也不絕對),對於拿鐵咖啡而言,奶泡是不能發泡過厚的,因此,拉樹葉的奶泡個人建議也可以打發的稀薄一點,讓奶泡有流動性,更利於拉樹葉。
2、拉花手法:不管是哪種拉花,手法都是必須的,手法也就決定了咖啡的圖案。
如果單純的只是拿着牛奶與咖啡去練習手法,我們不容易發現我們拉花時出現的一些問題,王北啓個人建議你可以考慮嘗試一下拉水練習。一定會有所收穫。
3、多做練習:這個就不用說了,拉花本身就是用咖啡與牛奶堆積起來的,因此,多練習很重要。
4、多反思:在每一杯咖啡出來之後,我們都能發現這杯咖啡的花有什麼問題,我們思考其產生問題的原因,下次再拉花時,就考慮修正,就是如此反複製作與反思的過程,我們的咖啡拉花纔會越來越好。
以上四點就是王北啓對於拉花的經驗,這四點是可以適用於所有拉花的。
咖啡拉花技巧
說完拉花注意事項,接下來就是學習拉花,學東西總有個技巧可言,自己琢磨是一回事,適當的藉助前人的經驗必然會事半功倍。
至於咖啡拉花中的心形拉花技巧,看會拉花的人拉花,感覺超級簡單,但自已真上手來做的時候,才發現其實都不是看起來那麼簡單的。網上也有錄製的王森學校拉花視頻,朋友們可以去網上搜索視頻觀看。王北啓就舉例心形拉花講解拉花的幾個技巧。
一、咖啡拉心的主要過程。
1、製作一杯意式咖啡
2、打發奶泡,上下墩奶缸,將奶沫中的大氣泡墩滅,水平晃動奶缸,讓奶沫形成漩渦,使牛奶與奶沒充分融合。
3、輕晃意式咖啡後,將奶缸中的牛奶及奶沫倒入咖啡中。
4、奶沫從咖啡的中間倒下,先是以較高的高度倒下奶沫,讓牛奶跟奶沫直入咖啡液下,與油脂下方的咖啡融合。
5、咖啡隨着注入牛奶而逐漸在咖啡杯中上升,當上升至半杯時,下沉奶缸,繼續倒下奶沫,此時,奶沫會漂浮在咖啡液麪以上,因受到衝擊,向四周擴散,然後形成一個圓形。
6、咖啡快滿杯時,將奶缸向前上方向提起,牛奶將圓分成兩個半心,至此,心形圖案的咖啡拉花就完成了。
二、咖啡拉花的技巧分析。
上面跟朋友們分享了心形拉花的主要過程,文字描述畢竟還是有些抽象,照着描述多做幾次,也許就會有感覺了,下面對拉心過程的幾個小技巧做個分析:
1、奶沫發泡的好壞,將最大程度上決定了拉花是否成功。好的奶沫流動性很好,水平晃動奶缸的時候,牛奶及奶沫不是聚集到中間形成向上的凸起,而是中間形成向下凹陷的漩渦,奶沫水平晃動之後,很具光澤,向絲綢一樣順滑的感覺。這樣的奶泡,你只需要往咖啡裏從上往下倒,都容易倒出心。
2、拉花前晃動咖啡液,有助於讓咖啡的顏色均勻。咖啡萃取出來之後,上面的顏色有許多時候是不一至的,會發生有深有淺的情況,比如,出現虎斑的時候,就會顏色不均勻,如果直接將牛奶倒入咖啡中,咖啡液表面最後也是會出現深淺不一的顏色,讓咖啡變的難看,解決辦法則是在倒入牛奶之間,水平晃動咖啡液,倒咖啡均勻融合,再倒入牛奶,咖啡的顏色變的一致後,就美觀了不少。
3、花形成的原因,在於牛奶與咖啡液的距離。花的形成是因爲奶沫漂浮在咖啡液上面開成了花。如果我們在將牛奶倒入咖啡中時,牛奶與咖啡液的距離不夠,衝擊力不強,必然奶沫就會直接漂浮在咖啡液上,那麼導致的結果就是咖啡不滿杯。解決辦法則是先提升牛奶與咖啡的距離,利用衝擊力,將牛奶注入到咖啡液下,待咖啡達到了半杯之後,下沉奶缸,使奶沫得以漂浮在咖啡液麪之上,奶花就完成了。
至此,咖啡拉花注意事項、咖啡拉花技巧就跟朋友們分享完了,如果您按照要求多加練習多研究肯定能拉出你想要的花形,如果您有更好的技巧,王森學校王北啓老師歡迎您一起交流,在此,祝所有“咖啡控”和咖啡師們在咖啡上有更大的提升和發展。
來源:
王森西點西餐咖啡學院的博客
2016-01-13 12:30:18 責任編輯:未知
常見的咖啡產區
非洲產區
埃塞俄比亞咖啡- 耶加雪菲咖啡- 西達摩咖啡- (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曬)-
肯尼亞咖啡- 盧旺達咖啡- 坦桑尼亞咖啡-亞洲產區
美洲產區
中美洲產區
本站推薦: 卡蒂姆咖啡豆| 季風馬拉巴咖啡| 牙買加咖啡| 西達摩花魁| 耶加雪啡咖啡| 埃塞俄比亞咖啡| 耶加雪菲咖啡| 巴西黃波旁咖啡| 巴拿馬水洗花蝴蝶| 尼加拉瓜馬拉卡杜拉咖啡豆| 羅布斯塔咖啡豆特點|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特點| 巴西摩吉安納咖啡| 巴西咖啡豆風味特點| 烏干達咖啡豆風味| 西達摩咖啡豆特點| 後谷咖啡雲南小粒咖啡| 埃塞俄比亞紅櫻桃咖啡| 哥斯達黎加塔拉珠咖啡| 單品摩卡咖啡豆的特點| 盧旺達單品咖啡| 布隆迪咖啡風味| 哥斯達黎加咖啡黑蜜口感| 巴拿馬卡杜拉咖啡| 巴西喜拉多咖啡特點|
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(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)